種業變了!這是如今無數人的直觀感受。
過去,一提到種子,無論是普通老百姓還是圈內人的印象,似乎都與高科技含量、產業化等現代元素不沾邊。誠然,相比于全自動的農業機械和大型的智能溫室,一粒小小的種子看上去沒有太多文章可做。在中國農業邁向現代化的最初幾年,種業落伍了。
然而,時事不等人。一方面,國內供給結構矛盾突出,農產品價格倒掛問題越發顯現;另一方面,國際種業巨頭兼并重組加快,國內種業市場大有被國外品種壟斷之勢。
面對復雜形勢,種業人沒有坐以待斃。目前,在三大主糧作物中,水稻、小麥全部為國產品種,玉米的國產品種面積比重也占到了90%,國產種子唱起了“主角”。
種業是怎么變的?有一組數據可以給出我們答案:種企數量由五年前的6003家減少到4316家,而注冊資本超過一億元的企業卻由155家增長到341家。這一減一增,反映的恰恰是這五年來種業改革的核心——激發企業活力。
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成績已經證明,企業是培植和壯大市場的基本主體,這個道理放在延續了千年的種業身上同樣適用。企業發展了,吸引來了資本,投向科研的錢更多了,育種家有了更好的條件施展拳腳,分子育種、高通量試驗,一些原本只屬于發達國家的詞匯,也開始出現在我們的民族種業上。
管理部門也沒閑著,從品種管理到市場準入再到信息化監管,五年來,伴隨著新《種子法》的修訂和配套政策法規的逐步完善,種業的管理更加與時俱進了。如果說企業的轉型升級激發了種業發展的內生動力,那么管理者角色的轉變則又為種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保障。從“裁判”到“場務”,政府開始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“放管服”上,與種業人貼得更近了。
回首這五年,良種聯合攻關、權益比例改革、種業大數據平臺……種業人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。展望未來,種業又被賦予了一項神圣的使命。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浪潮中,種業扛起了領軍旗,刷出了屬于民族種業的“存在感”。
點贊,中國種業這五年!
本版文字除署名外由農業部種子管理局提供
意見政策強化引領
黨的十八大以來,民族種業拉開了由傳統種業向現代種業邁進的序幕。國務院先后印發國發8號、國辦發59號、國辦發109號等3個關于種業發展的重要文件,堅持深化體制改革、強化政策扶持、健全法制保障“三管齊下”,著力提升種企競爭力、品種創新力和供種保障力。
2011年
《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》(國發〔2011〕8號)
2012年
《全國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規劃(2012-2020年)》(國辦發〔2012〕59號)
2013年
《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意見》(國辦發〔2013〕109號)
2014年
農業部、科技部、財政部聯合啟動種業科研成果權益改革試點,深入探索種業科研體制改革
2015年
修訂通過新《種子法》《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(海南)建設規劃(2015—2025年)》《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長期發展規劃(2015—2030年)》
2016年
農業部、科技部、財政部、教育部、人社部《關于擴大種業人才發展和科研成果權益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》
法律規章日益完善
新《種子法》頒布實施以來,農業部已修訂發布了《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辦法》《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》等4個配套規章,以及《轉基因棉花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規定》《農作物種子標簽二維碼編碼規則》等2個規范性文件,制度體系不斷完善。
修改品種審定標準:
修訂了《主要農作物品種審定標準(國家級)》,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,對高產穩產、綠色優質、特殊用途的品種進行分類管理,將品種入市權交給企業、品種選擇權交給市場、品種判定權交給農民,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。
高產穩產型
要求品種高產穩產,試驗產量平均比對照品種(生產上大面積推廣的骨干品種)增產3%以上。
綠色優質型
品種具有節約水肥資源,減少化肥、農藥施用,適宜機械化作業或輕簡化栽培等優良性狀,產量可適當放寬。
特殊用途型
適應市場多元化胡品種,申請者可根據市場實際需求,提出品種審定標準,報備后,自行開展試驗。
啟動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:
發布了《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辦法》《第一批非主要農作物登記目錄》和《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指南》,今年5月1日起施行,第一批有涵蓋糧油糖、菜果茶和橡膠等的29種農作物列入登記目錄。
截止目前,全國除西藏外的30個省(區、市)共有2199個品種通過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信息平臺申報登記,其中,28個省(區、市)審查并報全國農技中心復核品種907個,種子樣品驗收入庫565個,完成登記公告362個(油菜、向日葵和西瓜完成登記的品種數最多,分別有132個、62個和50個)。
管理監督清晰有力

在新《種子法》的要求下,管理部門早已從原先的“高高在上”變成了如今的“彎下腰服務”,“放管服”成為這五年來種業管理部門的改革主旋律。
改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:
按照行政審批“放管服”改革的要求,實行種子生產、種子經營“兩證合一”,取消對企業注冊資金、先證后照的要求,不再將生產經營設施的資產證明作為許可證明的必備材料,下放育繁推一體化許可審批到省級、常規作物許可到縣級;同時取消了種子檢驗員資格認定。
構建中國種業大數據平臺:推進國家制種基地建設:
突出種子生產優勢區,通過現代種業提升工程、新增千億斤糧食工程、制種大縣獎勵等重大項目,推進種子基地建設,基本形成以海南、甘肅、四川三大國家級育制種基地為龍頭,53個雜交水稻、玉米制種大縣為骨干,首批49個區域性良繁基地為基礎的種業基地“國家隊”。
例:甘肅玉米制種基地:
配套設施不斷完善,精量播種、摸下滴灌、水肥一體化制種面積占80%以上,已建成果穗烘干線115條、籽粒烘干線102條,較2011年分別增加65條、22條,加工能力達6億元,基本實現了適時收獲、快速加工、及時上市,告別了過去“看天收”的局面。
成效:主要農作物種子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8%以上,同時種子質量的提升還改變了落后的種植模式,黑吉蒙魯豫五省推廣玉米單粒播方式面積已達2.5一畝以上,比2011年增長了5倍還多。
將全國4000多家種子企業、3萬多個品種、30多萬家門店信息納入平臺,實行信息互聯互通、共享共用,建立了種子全程可追溯體系,實現種子來源可查、去向可追、責任可究。目前,制售假劣、套牌侵權等違法行為大幅減少,“劣種子”問題基本解決,“假種子”問題得到有效遏制,假劣案件比2011年減少48%,侵權案件減少36%。種業大數據平臺涵蓋產業鏈各端
企業發展成效顯著

企業數量
累計減幅過半
凈資產億元以上的
企業大幅增加

種子企業真正成為了民族種業的主角,五年來,隨著科研投入的不斷加大和發展方向的不斷升級,種子企業有了那些顯著變化?
企業結構
截至2016年底,持有效生產經營許可證的企業數量4316家,較2010年的8700家減少了4384家,減幅過半。
2016年,凈資產1億元以上的企業數量達到341家,較2012年增加一倍多,其中凈資產10億元以上的企業由2012年的7家,增加到2016年的15家。
規模企業成為我國種子市場絕對主體
規模企業(注冊資本≥3000萬元)不斷成長,其種子銷售收入占全國企業總收入的比例穩步提高,由2013年的74%,提高到2016年的近80%,成為我國種子市場的絕對主體。
企業科研投入增加
2016年,種子銷售前50強企業科研投入13.8億元,占銷售收入的6.25%,其中前10強科研投入8億元,占銷售收入的7.57%,較行業總體水平高出2.3%,較2013年提高了3.5%。
企業人才實力增強
截止2016年底,我國種業企業有科研人員2.44萬人,占企業員工總數的20.2%,人數較2010年增加83%;其中碩士、博士共有約5900人,占企業科研人員的24%。
企業創新成果產出增多2016年,企業通過國審品種95個,占當年全國國審品種的57.6%;企業申請保護品種1310個,占當年申請總數的51.9%,數量和占比均超過科研院所。
企業實力
發展方向
育繁推一體化企業增加
截至2017年6月底,全國持有效育繁推一體化許可證企業90家,其中經營范圍為蔬菜、馬鈴薯、花生、油菜、向日葵、西瓜、甜瓜等非主要農作物的企業11家;
新三板掛牌企業快速增加
近幾年,在新三板掛牌種子企業數量快速增加,2015年、2016年分別新增16家和19家,其中墾豐種業、幫豪種業、鮮美種苗等3家進入了新設的新三板創新層。
截至2017年6月底,共有55家種子企業上市或在新三板掛牌交易,總市值超千億元。上市、掛牌企業數量上雖只占全國種子企業的1%,但其市場份額卻已達20%。
企業兼并重組加快
近年來,骨干種子企業,尤其是上市企業積極運用資本力量,加快兼并重組步伐。
例:
自中信集團出資27.9億元控股隆平高科以來,隆平先后收購天津德瑞特、綠豐園藝,擴大蔬菜業務;2016年,又出資2億余元控股育繁推一體化企業——廣西恒茂,并與黑龍江廣源種業設立合資企業,進軍東北粳稻市場。